【新华网】编者按两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给四川新闻出版业造成重大损失。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对口支援重点项目,地震中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绵阳日报社,在全国新闻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重建速度惊人。6月,新的报业大楼即将竣工。而这仅仅是四川新闻出版行业在各方援助之下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缩影。五月的四川,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当一排排农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蜿蜒盘旋;当新建的校园再次响起琅琅书声,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绽放灿烂的笑容,四川人民依旧无法忘记两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两年前特大地震让我们饱尝生民之痛、家国之殇;两年后,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全国新闻出版战线的援助下,“两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三年任务”已初见成效。如今,随着灾难的痕迹渐渐淡去,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常态。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如今怎样,新闻出版界对口支援的项目重建如何,等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近日赴四川,对当时受灾较为严重的绵阳日报社进行了采访。
“没有办公室,就在家里写稿、编稿;没有电脑,就把自己家里的搬来。”
“6月底,新的报业大楼即将封顶。我们争取在今年春节前夕完成二次装修,并搬进大楼办公。”望着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绵阳日报社社长李涛心存感激、深感欣慰。
震惊中外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在给灾区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给绵阳日报社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中,报社办公楼楼板多处断裂,楼道与楼梯衔接处出现了最宽达20厘米的裂缝,承重墙和圈梁多处变形、断裂,整个大楼倾斜,大楼供电、网络等设施均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经有关方面鉴定为危楼。
李涛告诉记者,为确保出报,绵阳日报社在地震发生后的10日之内,曾三搬编辑部。先是借用印刷厂厂房一角办公,后因整体运作困难重又搬回报社,编、排、校等60多人挤在3个车库里办公。直到5月20日,救灾帐篷到位后,才搭建起“帐篷编辑部”。
在随后的3个月中,报社全体员工一直坚持在车库、帐篷里办公。直到2008年8月初,在市委领导的关心下,报社才解决了办公过渡用房问题,结束了长达3个月的帐篷办公出报的历史。在绵阳日报社临时借用的办公大楼里,记者看到,三四十名记者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里写稿,五六名编辑共用一间办公室编版。由于办公场地狭小拥挤,报社召开中层干部会议、职工大会只能借用外单位的会议室。
“从2008年8月至今,报社100多名员工挤在仅有800平方米的过渡房里办公。尽管条件艰苦,但全体采编人员没有一句怨言。没有办公室,就在家里写稿、编稿;报社没有电脑,就把自己家里的搬来。”李涛说。
“要敢于和军人比忠诚、和老师比奉献、与受灾群众比艰辛、与农民工比待遇。”
灾难,意味着毁灭;灾难,也带来重生。重建美好家园,推动科学发展——这是绵阳日报人面临的历史责任,也是对灾难最有力的回答。
李涛告诉记者,从2008年8月至今,报社每天用多个专栏,对灾后重建特别是永久性农房重建作了大篇幅、全方位的报道。同时,为配合对口支援工作,报社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报道组,组织精干力量参与采访,多形式、多角度报道对口援建各项工作。
不仅如此,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绵阳日报社还明确提出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倾情倾力为灾后重建鼓与呼。在报社采编中心的墙上,一句标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提笔想着受灾群众,编版胸怀重建大局。”李涛告诉记者,灾后恢复重建的宣传报道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奖惩机制必须跟上。为此,绵阳日报社今年进一步改革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对凡是到灾情最重的乡村、位置最偏远的乡村、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问题矛盾最多的地方、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采访的记者,在绩效考核时给予总体倾斜。
“越是艰难困苦,越考验着我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相对于抗震救灾阶段的宣传报道,灾后重建宣传报道具有政治性强、任务庞杂、关注广泛等诸多特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求全体员工敢于和军人比忠诚、和老师比奉献、与受灾群众比艰辛、与农民工比待遇,要敢于算一算自己的付出,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报道是否充分了,党和人民的满意指数是否更高了。”李涛说。
“立足于早,先人一步;落脚于实,高人一筹”
在坚持抓好宣传报道的同时,绵阳日报社还特别注重抓好自身的灾后重建。记者了解到,早在抗震救灾抢先救人、卫生防疫、堰塞湖排险的紧要关头,绵阳日报社就开始着手谋划灾后重建工作。
李涛告诉记者,灾后重建工作自2008年8月下旬启动以来,11月下旬,完成原办公大楼危房排危拆除招标及施工;12月中旬,完成灾后易地重建规划选址;12月中旬,完成大楼勘探、设计、环评、施工、监理委托招标;12月底,完成原办公大楼危房拆除。2009年3月,完成建筑设计招标;2009年11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3家对口援建单位的帮助下,绵阳日报社报业大楼破土动工。
一方面有庞大的灾后重建宣传报道任务,另一方面有报社内繁重的社务、编务工作,绵阳日报社的自身重建工作是如何做到“快一拍”的?李涛告诉记者,“立足于早,先人一步;着力于快,快人一拍;落脚于实,高人一筹”是报社灾后重建的特征。正因为此,2008年8月,报社的灾后重建被列入《国家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月,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等11部门专项规划;11月,被列为新闻出版总署对口支援重点项目。
“回望过去,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那就是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全国同行以及社会各界对报社的关心、支持和援助;总有一种冲动在支撑我们——那就是要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在困境中学会感恩,牢记神圣使命。我相信,在新闻出版总署一如既往的关怀和支持之下,绵阳日报社重建项目一定能够按既定目标顺利实施,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如期竣工。”李涛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