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德,生前系川北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副总工、高级工程师。2010年4月12日,在朝天区谢坝子大桥检验桩孔岩性时,以身殉职。
陶明德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以牢记使命、忠于职守、执着实干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严于律己、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实现了筑路人挥洒青春献枢纽的铮铮誓言,他用生命践行使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用生命诠释使命的“拼命三郎”
2010年4月12日下午,临近下班才接到朝天区谢坝子大桥施工方要求检验桩基的电话,放下电话,陶明德直奔工地。路上遇到堵车,心急的陶明德执意下车步行。司机劝他说:“陶工,再等等嘛,说不定一会就通了”。他却说:“谢坝子桥是朝天区灾后重建的控制性工程,关系到当地老百姓的方便、安全出行。现桩孔挖至设计标高,一天不验孔,施工就无法继续进行,再说等会天黑了,检验就会打折扣,必须抢时间”。就这样,他匆匆步行1公里山路赶到了谢坝子桥,顾不上休息就下到18米深的井下检验桩孔岩性,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8岁。
青山垂泪,绿水悲歌……,平日里和蔼友善、坚强乐观、处事从容的陶工就这样走了。他才48岁,正是专业和才华绽放光芒的全盛时期,就这样以身殉职在广元交通灾后重建的战场上。
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者”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广元交通的灾后抢通保通、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川北公路设计公司的业务骨干,陶明德义不容辞地挑起重担。
来不及问候远在老家遂宁的母亲,顾不上已是癌症晚期的岳父,2008年5月12日,当地震袭来,最初的恐慌和忙乱过后,陶明德立刻赶到单位,与同事汇合,立即分组准备投入最初的查灾战斗。第二天上午,陶明德留给妻子一句:“家里就全靠你照顾了”,就匆匆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陶明德和助手带着干粮、矿泉水奔赴极重灾区,辗转在国道108线、省道105线、国道212线上勘探灾情,检测受损道路和桥梁。一路上,余震不断,滑坡频频,整整5天,记录、拍照、踏勘,他们在危险中穿行,饿了吃些干粮,渴了喝点矿泉水,累了在车上打个盹。陶明德和同事在震后不足一个月时间里,就率先完成了全市公路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受到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而他直至5月底才抽出时间为一直露宿在外的家人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地震棚。
15段路共计800多公里!广元灾后恢复重建国省干线公路勘察设计任务异常繁重。关键时刻,陶明德再次站了出来,主动请缨,亲自带领外业组开展勘察设计。为尽快完成抢通工作,陶明德和全体同事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常常是清晨六点出发,天黑了甚至第二天凌晨才返回。震后各条线路都没有餐馆和旅馆,一路上风餐露宿,加上余震不断,十分危险。遇到不通车的地段,他们扛起设备一走就是好几公里。遇到危桥险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地质勘探与取样。陶明德常常鼓励大家:“非常时期,大家要有非常意识,我们要克服所有的困难,尽快打通生命线。”
说起陶工的非常之为,他的同事至今记忆犹新。2008年5月25日下午,青川发生6.4级余震,陶明德正与省交通厅公路局及有关专家对国道212县罐子沟至三堆的桥梁展开调查。瞬间,脚底颤抖,尘土飞扬,山上的石头不时滚下山来,正在查看危桥的陶明德大喊到:不要慌,是余震,大家赶快到空旷的地方去。说完挥手召集大家,就在他喊声和挥手之间,一块两米多高的巨石就滚落在他前方十余米处。
还有一次是震后两个月,为保障援助物资顺利运输,陶明德带队前往朝天、旺苍进行国省干线的抢修保通调查。在旺苍的路上,天气突变,大雨如注,能见度不足50米,从山上倾泻下来的山洪冲刷着道路。为了尽早赶到,陶明德决定从朝天经陕西抄近路。当车行至陕西省宁强县毛坝时再次遇阻。一段长百米, 2多万立方塌方体阻断了道路。怎么办?原路返回到旺苍,需要4至5个小时,继续前行又无路可走,陶明德果断作出爬过山体滑坡路段前往旺苍的决定。在如注的暴雨中爬行,在仍然翻落的泥石中穿行,这不仅危险,简直就是“疯狂”。随行的同志劝到:陶工,前面太危险了,我们还是绕行去吧。想到还有许多条路没有看完,多耽误一分钟,救灾物资运输就会受影响。陶明德坚定地第一个下车,带头爬行在泥泞的滑坡体上,雨水、汗水、泥水交织在一起,他却毫不退缩,一边爬行一边观察,并随时提醒身后的同志, “跟着我的脚印走”、“小心上面的石头”……陶明德的声音如坚定的磐石,激励着同行。经过40多分钟的艰难行进,终于到了旺苍县境内万家乡,当天晚上9点就顺利完成任务。
广元交通灾后重建全面启动后,陶明德负责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后期服务的技术管理工作。他更加夜以继日,早出晚归。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半个月回不了家,有时甚至路过家门也来不及回家看看。对此,他的妻子董蜀霞深有体会。有一次,听说丈夫从青川回来,董蜀霞提前做好了他爱吃的饭菜。结果,陶明德路过家门也没回,直接赶往苍溪。返回时,青川县某工地打来电话,陶明德再次路过家门直奔青川。两过家门而不入,对此习以为常的妻子董蜀霞没有埋怨,更多的是对丈夫的心疼,“他工作太拼命了!”
震后,陶明德组织完成了80余项抢通保通施工图设计,协助援建单位完成危桥检测工作100余座,参与了10余项国省干线灾后重建工程施工图设计的审查工作,完成了50余项灾后重建工程后期服务工作,为我市灾后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一份很多人都难以想像的繁重的工作单,陶明德却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交通事业的无限执着完成了一份重如泰山的答卷。
用廉洁保证质量的“监督员”
陶明德常常告诉身边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既是工程建设的服务员,也是工程建设的监督者。在指导释疑时,要热情周到;在督促规范时,也要冷静守则”。
陶明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谢坝子桥项目负责人李志勇就一直把陶明德视为最信赖的益友和最尊敬的良师,“陶工在为我们做后期服务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既有专业的知识,更有做工程的态度与良心。”在李志勇的印象中,只要是因为工程上的事,陶明德从来都是随叫随到,无论早晚。到了验槽或地质勘探时,他从来都是亲历亲为。有时李志勇想替他分担,陶明德却说,我最懂行,还是我亲自来,这是对我们大家负责,对这个工程负责啊。去年,在朝天一个小桥的建设中,由于震后地质情况复杂,在某个山沟的曲线处施工时,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接到李志勇的电话后,陶明德立即赶到现场,经过仔细勘探,发现了问题。很快,一份补救方案第一时间送到了李志勇手中,工程最终如期接质完工。在后期服务中,很多时间都是泡在施工现场,许多施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都知道,到了饭点,陶工总是很好打发;“一碗面条就行”。承揽灾后重建工程项目以来,认识一直分管设计后期服务的陶工两年多了,李志勇引以为憾的是从没好好请陶工吃一顿饭,每次李志勇一开口,陶明德总是挥挥手说,“赶快去忙你们的事哟,有这些时间这些精力,多放点在工程上”。说起这些,李志勇感动不已。
陶明德视施工单位为亲人,但遇到原则问题,他常常“六亲不认”。他曾在对某大桥检测时,发现一块价值10万元的应力空心板出现断丝现象,施工方为节约成本,不愿撤换仅做修补。他当即斩钉截铁地表示,有问题的板材坚决不能使用。他还因质量问题,拒绝在某工程验收单上签字。施工方找到他,送上一个厚厚的红包,被他拒绝后还软磨硬缠,一向好脾气的陶明德当场摔烂了自己的茶杯,施工方这才悻悻离去。对此,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太较真了。他却说:“这个时候把关不严就是对生命的极不负责,我不会,也不能,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如果因为我的把关不严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上演,我将一生都活在罪恶里”。
与他合作过的施工单位都没少受严苛的陶明德的“折腾”,但他们都说:“多亏了陶工,我们才有了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
用严谨筑造精品的“守护神”
“漂亮!”这是业界同事对陶明德负责项目的评价;“放心!”这是业主单位共同的心声。这一切都源自他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005年8月,陶明德担任四川旅游北环线凉水至唐家河段旅游公路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凉水至唐家河公路里程长,沿线地质环境薄弱,且正处于雨季。4个多月时间,他们借住在农家,白天冒雨进行外业测设,晚上加班加点进行内业资料整理,开创了内外业同时进行的先例。这个工程是广元市境内典型的生态旅游公路项目,至今仍是广元公路建设的标杆之一。
国道212线宝轮至白龙湖段也是他的设计杰作。这段路一边靠山,一边临湖,地质情况复杂,设计难度很大。陶明德带领同事仅外业就做了三个多月。为了拿出最佳方案,从左岸到右岸,从翻山路到利用老路,他一丝不苟地做了五个方案进行比对,最终从安全性、车流量、投资额等角度综合选出最佳方案。时过五年,踏上这条路的同事仍啧啧赞叹:“五年后看这条路,仍然那么漂亮”。这还不是他的最高纪录,同事昝科说,陶明德对待自己的设计苛刻得近乎完美,最多的一次,他竟然一个项目做了23个设计方案。
陶明德的敏而好学在单位已传为佳话。他原来主修的是地质,转为公路勘察设计后,靠着勤学苦钻成为让内行都佩服的专家。川北公路设计公司的年轻人都说,“陶工的学习劲头比我们年轻人都足”。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除了图纸就是书籍,通宵达旦看书学习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他爱学习更爱思考。他常常思考设计方案入了神,在路上碰到熟人都“视而不见”。他还常常叮嘱妻子,在家里没事就少说话,“我脑子里正想事呢”,妻子为此哭笑不得。
精湛的专业技能练就了陶明德的“独具慧眼”。他曾在公路检查时,通过现场观测断定水泥基层不达标,施工方不相信,找来专业检测单位,果然与他的判断一模一样。他还遇到过施工方企图多报施工量,现场指出虚报的数量,经核查,与计算出的数据几乎一致。人们都说,陶工的眼和手“真神了”。陶明德组织并执笔完成的《山区公路水毁防治技术研究》和《国道212线白龙湖库区公路路基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为广元的公路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4年弹指一挥间,陶明德已把他全部的赤诚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他终生崇尚和追求的交通事业。他不辞劳苦,辗转工地风餐露宿;他勤学善思,刻苦钻研孜孜以求。他将辛勤的汗水挥洒在条条平坦的大道,他将匆匆的身影留给座座挺立的桥梁……,最终,溘然长眠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四十八载春秋风华,十四年潜心筑路。他用生命传承了广元交通人的无私奉献,用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