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马剑霞
——记共产党员“凉山州优秀教师”马剑霞
夏日的阳光没有一丝丝云彩遮挡,肆无忌惮地从空中直射下来。当我们一行随“凉山州优秀教师”获得者,年青漂亮的彝族女校长马剑霞,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行走3个多小时,到她所在的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时,无一不是满脸通红,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一位同行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是什么路哟?只有猴子、岩羊才走这样的山路。”可是,马剑霞这位脸庞白皙的彝族阿咪子,从2003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那天起,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走了7年,记不清到底走了多少次。这条9公里多长的崎岖山路,马老师每走一次不仅劳累,而且心情十分沉重。但是,只要想到路的那一端有自己的学校和朝夕相处的彝家孩子;有自己为之奋斗的3尺讲台,所有的辛苦和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面对逆境 种下理想之花
马剑霞2002年17岁时从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2003年参加雷波县教师招聘考试,录取为小学教师。“我没想到毕业后就考上了老师,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理想。”马剑霞非常高兴地说。马剑霞生活在农村,全家有父母和两个妹妹,共5口人。当老师有了工资,可以资助两个妹妹读书,减轻爸爸妈妈家庭生活的压力了。马剑霞在心里暗暗表示,一定要好好工作,把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才。
新教师分配,18岁的马剑霞分到了大坪子乡中心校,而其他很多人都分到了村小。马剑霞说:“当时非常高兴,根本不知道到大坪子乡在大山深处,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乡中心校条件异常艰苦,远不如山外的村小。”
第一次去学校,马剑霞在上田坝教育片区负责人的陪同下,走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
名为大坪子,其实连篮球场大的坪子也没有。一座盖小青瓦的四合院坐落在白云缭绕的山间,四合院前是看不到底的深涧;后是望不颠的巍峨大山。大坪子乡所有国家机关都在四合院内,下方的四教室就是学校的全部家当,全校只有1至4年级,4名教师,40多个学生。
学校没有老师住房,他们两个男教师住一间,两个女教师住一间,住的是乡政府的房子,即是寝室,又是办公室。四合院内虽然有电有水,但常常不是停水就是停电;所有干部职工都自己做饭吃,蔬菜要到上田坝集市购买,请彝族同胞的马驮到学校;每到下午常常山风肆虐,吹得房顶的瓦片四处乱飞;到了冬天,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水管需要用火烧烤半天才能流出一点点水来……
开学后学生进校,马剑霞看到彝族儿童们穿着不合身的衣服,而且破破烂烂;一些学生打着赤脚,书包是家里用完肥料剩下的大口袋,口袋里除了课本外,没有其它学习用具。
马剑霞说:“没想到大山里的彝族孩子是这样贫困;大坪子乡中心校生活条件那么艰苦!”这样的学校,完全不是马剑霞心目中的学校,令她大失所望。面对现实,是进还是退?连续几个晚上,马剑霞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全县还有很多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改变面貌的重任就落在了你们年青一代教师的肩上。”分工动员时,教育局领导的话语不停地在耳边响起。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马剑霞选择了迎难而上,决心通过努力改变大坪子乡中心校的面貌,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
别人走 我要坚持
大坪子乡中心校4名教师每人包一个班的工作,马剑霞包一个班外,承担起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从前,学生从不做课间广播体操,文娱生活几乎是空白,就连“六一”儿童节也从来没有搞过活动。马剑霞首先推行做课间广播体操,每天课间操时,她始终站在队列前示范。她主持开办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丰富少先队生活。2004年,她首次组织全校学生举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大山里的彝家孩子们第一次快乐地庆祝自己的节日。
大坪子乡工作条件艰苦,主要原因是不通公路。从省道307线上田坝乡政府处分路到大坪子乡,9公里多长,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在大山山腰弯来绕去。俯首看,悬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抬头望,高耸入云的大山露出狰狞的面目。当地群众来往不小心摔下悬崖,或被飞石击中死亡的事时有发生。
马剑霞也曾在这段路上遭遇过险情。那是2006年她负责学校会计工作的时候。7月初的一个星期天,马剑霞到上田坝教办为老师们领工资,返校经过这段路时,天气突然乌云翻滚,随即雷雨交加,豆大的雨点中还夹杂着冰雹。荒山野岭没有地方可以避雨,瞬间,马剑霞就全身湿透了。更可怕是雨水夹杂着泥土、石块不停地从山上冲洗下来。马剑霞在暴雨中爬行,好不容易才爬到一块相对安全的岩石下避雨。“那一次是我人生经历中最为恐怖的事情。”马剑霞心有余悸地说。雨后,马剑霞几乎是在泥泞难行的山路上爬着回到学校。学校老师和乡干部看到落汤鸡一样狼狈不堪的马剑霞,都说她傻,埋怨她不该拿生命开玩笑。第二天,马剑霞感冒发烧,可她仍然拖着病体为孩子们上课。
由于大坪子乡生活条件太艰苦,老师们和其他乡干部、医生等干部职工都想方设法早日离开。在大坪子乡工作的干部职工,有门路的一年时间就调走了,其他的也是3年、4年就调走了,马剑霞在大坪子埋头一干就是7年,这在大坪子乡是非常罕见的。马剑霞说,她200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没有理由要求调动。别的老师调走,她理解、支持;但她不能走,她要坚持,因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
谱写大坪子教育的新篇章
2007年3月,由于工作出色,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同事朋友们都称赞她年轻有为,但马剑霞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在前几年的工作中,马剑霞发现彝族儿童很爱读书。马剑霞说:“学校只有1到4年级,学生读完4年级,由于家庭贫困,大多数人都不能到山外的学校继续读书。于是,学校出现了这样的怪事,学生读完4年级,因为不想离开学校,要求再读4年级。一个叫张旭的学生甚至重读了3次4年级。”
马剑霞担任校长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乡中心校办成完小,让彝族儿童在大坪子小学毕业后,到山外去读初中。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大坪子乡中心校开办了5年级。马剑霞说,学生们读完4年级,按以前的惯例不能读书了。5年级开班时,老师和乡干部一起,爬山涉水到学生家中,一个一个的把学生请回来。2008年7月,大坪子乡中心校开天辟地毕业了17名小学生,结束了乡中心校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
马剑霞在大坪子乡中心校已工作7年,担任校长3年多时间。国家实施“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后,适龄儿童都进了学校读书,乡中心校学生已由当初她到校工作时的40多人,增加到150多人。班级由1至4年级发展为完小,但老师却仅仅增加了2名代课教师。
在平凡的7年时间里,县教育局领导多次到校指导工作,解决学校困难。令马剑霞最为感动的是,县委书记蒋若枫和县长陆开华先后上山到学校看望老师们,谋划学校发展蓝图。“蒋书记和陆县长说交通条件很快就会改变,希望老师们为山区教育多作贡献。”正是领导的希望激励着马剑霞勤奋工作,2007年教师节她被评为全县“优秀班主任”;2009年教师节又获得了“凉山州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马剑霞是乡中心校校长,但她手下的兵仅仅是3名公办教师。目前,全乡还有4个校点,每个校点有一个教学班,1名代课教师。总的加起来,马剑霞领导的就是3名公办和6名代课教师,但承担的却是大坪子全乡的教育。
大坪子乡教育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据悉,溪洛渡工程淹没区县城至莫红乡还建公路即将开工,此路建成后,大坪子乡交通条件随之改变。马剑霞信心十足地说:“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大坪子乡的面貌一定会改变;大坪子乡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无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