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5·12地震后第一个到达重灾区北川采访的摄影记者。
他拍摄的作品《敬礼娃娃》感动十三亿中国人,并被海内外近千家媒体刊播。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亲自对作者说“拍的好,谢谢您!”
他100多次进入北川,近10万余幅照片全面真实地记录了震后北川发生的所有大事件,行程达4万公里,几乎可绕地救转一圈。
《敬礼娃娃》在各大摄影活动中频频获奖,他将10多万元作品收入全部捐赠地震灾区。
杨卫华,四川《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2年。
作为一名地震灾区的本土摄影人,“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用镜头参与和记录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今年我国连续遭受地震、洪水、泥石流灾害,摄影工作既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生活,是他与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一起涅磐重生的载体和见证。他一直坚守在灾区抗灾救灾一线,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的纪实图片,全面的为国家留下了北川特定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
百余次冒险入北川 用心记录大灾大爱
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身为新闻摄影记者的杨卫华很快反应过来,这是震级很高的大地震。此时全城通信中断,无法与报社取得任何联系,凭着职业敏感和高度的责任意识,杨卫华从家中抢出照相机,直奔绵阳市中心医院,拍摄震后抢救伤员的情景。当晚连续二次冒着山上不断飞落的石块突进北川,22时许,杨卫华终于到达北川县城仅1公里的北川中学校园,成为最早到达北川的摄影记者。
冲进北川中学,杨卫华被眼前的惨景惊呆了;五层的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废墟里不断传来幸存学生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此时去争论先救人还是先拍摄已经变的毫无意义,他立即冲向废墟加入爱心人墙,成为这个链条中的一环,与救援人员一同搬动砖墙、横梁,寻找救援幸存者。作为摄影记者那一夜他没有摁下快门,也许有遗憾。但是职业道德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救人才是最道德的。那个夜晚,杨卫华远离了自己的职业,但他是爱心人墙这个链条中的一环,他用行动践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5月13日凌晨6时,已参加一夜营救的杨卫华,来不及休息片刻,跟上救援部队向北川老城冲去。在老城,杨卫华一边拍摄解放军救人过程,一边寻找全面反映北川受灾情况的最佳拍摄点。当杨卫华爬到曲山幼儿园附近拍摄时,废墟下传出来孩子微弱的啼哭声,他赶忙爬进废墟寻找声音的来源。发现一个小男孩被压在废墟夹缝中。他赶快招呼不远处搜救的战士过来营救,并和他们一起用了两小多小时才搬开压着孩子的钢筋水泥,被困18个小时的孩子终于得救了。孩子在转移的过程向营救的战士敬礼。杨卫华的心猛地一颤,对准孩子,果断地摁下快门,定格了这个瞬间。这就是后来广为传播的作品——《敬礼娃娃》。
此后,杨卫华开始不断往返于绵阳与北川之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北川的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同时自己也在努力参与着救援行动。从抢救伤员到搜救幸存者;从清理废墟到掩埋遇难人员;从北川封城到防疫消毒;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到绵阳数十万群众空城避险;从唐家山堰塞湖安全通过绵阳到9.24暴雨泥石流再次袭击北川;新北川的重建……杨卫华先后100余次徒步、坐车、搭船、乘机,从陆地和空中进入北川、进入唐家山堰塞湖,在震后的二年多,拍摄了数万余幅珍贵瞬间,最全面最真实地记录了北川从地震发生起至今发生的所有大事件。
《敬礼娃娃》感动中国 10万奖金捐赠灾区
杨卫华的作品《敬礼娃娃》率先在绵阳晚报刊发后,三岁小郎铮在大灾面前的这个敬礼深深震撼和感动了国人。照片迅速在各大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介中流传开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浪网、搜孤网、三联周刊、人民画报等中外近千家媒体纷纷刊用,中央档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相关机构陆续予以收藏。至于各级各类有关抗震救灾的画册、影展、图书中,这张照片的使用情况就无法计数了。
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时刻,在大坝上采访的杨卫华与第二次来唐家山堰塞湖的温总理偶遇后,当温总理得知杨卫华就是拍摄《敬礼娃娃》记者时,握着他的手说:“拍的好,谢谢您!这里很危险!”杨卫华坚定地说:“总理您都在现场,我们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在现场!”在唐家山堰赛湖大坝面临溃坝危险的那些天,杨卫华第四次到唐家山采访时,碰到了在坝顶指挥堰塞湖抢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当上将得知他就是《敬礼娃娃》的拍摄者时,把杨卫华叫到身边说:“你把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之情拍出来了。我要谢谢你。”说完,这位戎马一生的解放军上将,向我一位普通记者致以军礼。
《敬礼娃娃》在感动了全国人民之际,也给杨卫华带来了诸多荣誉:
5月22日,在上海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上,这幅作品获纪实类金奖。
8月3日,在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摄影报道评选上,该作品获得最高奖项特等奖。
10月,在“2008感动中国全国摄影大展”上,该作品获得一等奖。11月8日,荣获四川省宣传新闻战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11月12日,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 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评选中,杨卫华获“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殊荣。
第十七届(2008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比赛暨国际新闻摄影评选中获“金镜头”奖。
2008年度中国晚报新闻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图片类)。
2008年度全国晚报新闻摄影评选突发新闻类金奖。2008年度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比赛突发新闻类金奖等。
2009年,《敬礼娃娃》获第19届(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参评中获中国新闻奖。
2010年,《凤凰涅槃》获第20届(2009年度)中国新闻奖。
2010年,四川省委举办《四川依然美丽》重建展在联合国总部展出,《凤凰涅槃》等作品入选其中。
这些殊荣带给杨卫华的不是自喜,而是更多的责任。二年来,元旦、春节他都在北川采访和受灾群众一起生活,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灾区人民,他将《敬礼娃娃》所得的所有稿费和奖金共计十余万元全部捐给了灾区。北川9.24泥石流发生后,杨卫华在第一时间纪录灾情后,发现地震之后再次遭灾的群众缺乏过冬物资,他立即将拍摄的泥石流再次袭击北川作品,举办了小型的个人展,募集到近三十万资金购得三千余床棉絮,他又把“2008感动中国全国摄影大展”上获得的1万元奖金,全部买成棉衣被发放给因北川泥石流受灾最严重的六个村,解决了他们过冬的燃眉之急。地震虽然过去了二年多,对灾后重建而言这只是刚刚开始,灾后重建的路任重而道远,家园要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更有重建,地震给这个十万人口的北川小城,留下近2000名残疾人,特别是那些肢残的儿童,昔日天真烂漫,地震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看见轮椅上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们走出校门之后又该怎么办?今年,针对地震致残儿童,杨卫华和他的朋友们策划启动了艺术助残活动,一批有爱心负责任的艺术家走在了一起、帮助灾区那些因地震残疾的儿童,通过艺术家一对一的帮扶,培养他们有一技之长,今后能自立生存。如今,他负责的一名双腿高位截肢叫郑海洋的孩子,已经可以离不开轮椅独立行走,重新回到课堂,目前画画的能力长进明显,通过艺术助残重塑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杨卫华始终认为摄影不单是拍片,而是要把自己融入生活,把自己当做抗灾、救灾、重建的一名斗士,用相机记录生活,推动家园的重建和精神世界的重塑。作为摄影人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单薄的,但是杨卫华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新闻摄影,什么是新闻摄影人的责任。一个新闻摄影人,除了有精湛的摄影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因为责任心是每一个新闻摄影人的良心。你的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见证,还有一份责任,一个新闻摄影人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所以,“有一种摄影叫责任”。
“敬礼娃娃”拍摄经过
从2008年5月12日22时到13日凌晨6点,杨卫华在北川中学垮塌教学大楼参与救援近8个小时。废墟上、余震中的营救又累又渴几乎让杨卫华晕厥。这时他突然看见救援部队陆续准备向北川老县城开进,来不及休息片刻,杨卫华提起相机跟上救援部队向北川冲去......。
此时的北川惨不忍睹,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塌方,无情地毁灭了整个县城,上万人被埋在废墟中。那一刻,这些生命的印记在这里被永远定格;而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只有残垣断壁连着残垣断壁、废墟挨着废墟,以及一栋一栋撕扭到一起的房子。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被大量垮塌的山石完全堵塞。杨卫华心急如焚的随着第一批救援部队到达北川老城,县城内死一般寂静,只有解放军搜救人员的喊声从废墟上飘过来。他一边拍摄解放军救人过程,一边在寻找全面反映北川受灾情况的最佳拍摄点(北川城由新、老县城构成)。此时的北川老县城几乎已被王家岩垮塌山体完全淹没,当杨卫华顺着废墟爬到老县城曲山幼儿园附近,此地前景是北川老城废墟,隔着湔江就是房倒屋斜的北川新县城,这个拍摄点是全面反映灾情的比较理想的拍摄角度。正当他聚精会神拍摄时,杨卫华身边废墟下传来孩子微弱的啼哭声,声音具体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不能确定,他立即停下拍摄工作,赶忙爬进废墟寻找声音的来源。“孩子,别怕!你看得见了光吗?”“看得见。”听到回应后,杨卫华循着声音用手电筒照见,一个小男孩被压在废墟夹缝中还在蠕动。 他赶快招呼不远处搜救的战士过来营救。杨卫华和战士们一起用了二个小多时才搬开了压着孩子 的钢筋水泥,被困18个小时的孩子终于得救了。经过卫生员检查发现男孩的左手小臂已经骨折,卫生员迅速给孩子进行了简易包扎。杨卫华安慰孩子:“别怕,解放军叔叔在救你,勇敢。”孩子居然开始低声说:“谢谢叔叔。 刚刚包扎好,余震就来了,与曲山幼儿园近在咫尺的王家岩又开始垮塌,滚落的巨石发出十分恐怖的巨响,现场指挥立即命令战士们将男孩下送到安全地方接受进一步治疗,战士们迅速在废墟上找来一块木板,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放在这个临时担架上,抬着向安全地带转移。此时杨卫华感到拍摄采访已经结束,反身准备去寻找另一个角度和救援现场,当他顺着山坡刚刚上了几步时,突然杨卫华的背后传来孩子的“谢谢”声,他本能的回过头去,看见战士们抬着孩子正在下撤,躺在临时担架上的孩子正把右手高高举起来向周围的战士敬礼。不容得多想和片刻犹豫,杨卫华端起胸前相机,对准孩子,取景、构图、曝光一气呵成,果断地定格了这个瞬间,将大地震中最感人的一幕留存下来。“咔、咔”快门响了二次,战士们没有片刻耽误,抬着孩子就冲出了杨卫华的取景框。后来得知,这个可爱的“敬礼娃娃”叫郎铮。
“敬礼娃娃”作品评价
在这次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有一幅《敬礼娃娃》的照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感动、鼓舞了无数国人!
地震废墟,一个孩子躺在小木板上(临时担架),左臂已经受伤了,被包裹在白色纱布里,他伸出右手,高过头顶,向抬着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孩子的面容有伤,但他在微笑着!地震是一场大灾大难,人们好多天都惊魂未定,可是,这个地震中孩子的敬礼和微笑,给了我们多大的力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化做弘扬民族精神的永恒:中华民族,是震不倒的!一幅新闻照片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何以让更多的公众觉得其已成为抗震救灾工作中一种精神、一种希望的象征?大胆地说,这张照片,可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拍下来的那张《胜利之吻》相媲美。
国际评委、香港摄影名家简庆福认为,《敬礼娃娃》作者杨卫华,捕捉到了大事件中触及人心深处的华彩瞬间,整个画面构图精巧,人物形象堪称经典。
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摄影家袁毅平对《敬礼娃娃》作品的评价是,画面上的那个情节就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一个富有概括力的典型瞬间。可以说是崇尚人道,张扬人性,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以及军民鱼水深情的形象概括。作品是伴随着作者挚热的心和湿润的眼产生的,也就是说已经渗入作者深沉的情感,是主客相融、情景合一的产物,所以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使人受到感染。它们能够超越画面的视象,透过这些画面的表层,人们会发觉它们内涵着更深的意蕴和更高的境界。杨卫华的作品已经进入了一种境界。由于作者用摄影把抽象的观念生动地转换为了具体可视的形象,使人透过画面,看到了人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大爱精神、奉献精神、崇高精神;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受灾人民悲痛中的坚强;同时也使人们体悟到了“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终极意义。所有这些,都升华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敬礼娃娃》作品深层的境界。我认为这是一张堪称传世之作、惊世之作的摄影作品,让我们好好欣赏它,从中研究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技巧。
大家被这张照片感动着,而其拍摄过程则更加感人。在新闻摄影史上,有一幅1994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名为《饥饿的苏丹》,画面上是一个女孩子饿得皮包骨头,只剩一口气了,身后不远处,有一只老鹰,正在准备扑过去,要啄食这个小孩子。照片把苏丹那个国家的饥荒表现得淋漓尽致,入骨三分。但是,摄影者的道德却受到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你不去救助孩子呢?对比“敬礼娃娃”照片的产生过程,摄影者首先是个救援者,他在道德上也是无懈可击、甚至是相当完美的。在地震发生之后,摄影记者杨卫华,是第一个冒着危险赶到灾情最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采访的摄影记者,到达灾难现场后,杨卫华做的决定就是参加抢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正等待更多的人去救援。此时去争论先救人还是先拍摄已经变的毫无意义,作为摄影记者参与救人就没有办法摁下快门,更无法游离在这件事情之外,也许有遗憾,但任何有良知的人到了那里都会选择营救。职业道德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救人才是最道德的。 救人过程,杨卫华远离了自己的职业,但是他用行动践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敬礼娃娃”社会效果
2008年5月13日《敬礼娃娃》上网、见报后,三岁小郎铮在大灾面前的这个敬礼深深震撼和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照片迅速在各大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介中流传开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浪网、搜孤网、腾讯网、三联周刊、人民画报等中外近千家媒体纷纷刊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据腾讯网统计,《敬礼娃娃》这幅新闻图片在腾讯网一家点击率达1400万次。这张照片不知感动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人!照片的传播,更让《敬礼娃娃》的命运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家关注他,关注地震灾区北川。连温家宝总理都去看望了这个娃娃,国内各界人士,海外侨胞,都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个孩子的关切。这不是单纯地关心一个孩子,这是对震区人民的关切之情的浓缩,是感情的寄托!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传播之广和影响之大,我们不知道,还有没有超乎其上的。杨卫华将这张《敬礼娃娃》的照片,奉献给社会,感动世界。2008年7月,当世界摄影聚焦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展的时候,杨卫华赢得了人们对他的“敬礼”,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展组委会,开天辟地第一回,向一位参赛作者颁发特别奖。颁奖式上杨卫华将刚获得的10万元稿酬和奖金,全部捐献给地震灾区。 2008年5月,杨卫华带着照片《敬礼娃娃》从灾区前线赶到北京,参加全国社会组织抗震救灾义演晚会现场,讲述了敬礼小男孩郎铮被救经过。《敬礼娃娃》的故事感动在场的来自社会各界的1万余名观众,现场筹得善款物过亿元,并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全部捐给地震灾区。
“敬礼娃娃”获奖情况
《敬礼娃娃》先后在:
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荣获纪实类金奖。
“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摄影比赛,获得最高奖特等奖。
“2008感动中国全国摄影大展”获一等奖。
第19届(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参评中获中国新闻奖。
第十七届(2008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比赛暨国际新闻摄影评选中获“金镜头”奖。
2008年度中国晚报新闻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图片类)。
2008年度全国晚报新闻摄影评选突发新闻类金奖。
2008年度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比赛突发新闻类金奖等。
该作品先后被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收藏。
凤凰涅盘
5.12地震发生后,北川曲山小学和曲山幼儿园瞬间被王家岩垮塌的山体彻底摧毁,在学校的数百孩子被废墟吞噬。凤凰涅盘之后,幸存的孩子们,慢慢恢复了活泼开朗的天性,面对镜头笑容写在他们的脸上,地震的阴影已经在他心里逐渐褪去,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悲伤的尽头一定是充满阳光。
郎铮
2008年,4岁的郎铮就读学校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幼儿园中班
5月12号大地震发生后被埋在曲山幼儿园废墟中
5月13号上午9时被解放军从曲山幼儿园废墟中救出,头和手臂受伤。获救后他向解放军叔叔敬礼感动中国。
郎铮全班仅2人幸存
2009年郎铮就读八一幼儿园中班。
冯婉露
2008年,8岁的冯婉露就读学校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曲山小学2年级1班。
5月12号大地震发生后半个身被废墟掩埋中。
5月12号下午被好心人从曲山小学废墟中救出,受轻伤。
5月14日早晨,与父母、亲人失去联系的冯婉露被温总理揽在怀,告诉她:“不要怕,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
冯婉露全班仅数人幸存
2009年冯婉露就读八一帐篷学校上三年级
2009年6月1号,冯婉露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王丹妮
2008年,5岁的王丹妮就读学校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幼儿园学前班
5月12号大地震发生后被埋在曲山幼儿园废墟中
5月13号上午9时被解放军从曲山幼儿园废墟中救出,头和腿受伤。
王丹妮全班仅几人幸存
2009年王丹妮就读八一帐篷学校上一年级
2009年6月1号,王丹妮加入了少先队。
陈思语
2008年,5岁的陈思语就读学校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幼儿园学前班
5月12号大地震发生后和同学被埋在曲山幼儿园废墟中,两个小女孩废墟下互相讲“两只老虎”故事以安慰对方。
5月13号上午9时被解放军从曲山幼儿园废墟中救出,头部受伤。
陈思语全班仅几人幸存
2009年陈思语就读八一帐篷学校上一年级
2009年6月1号,陈思语加入了少先队。
注:该组照荣获2009年度中国新闻奖